美国又加关税,用转口贸易曲线,出口可行吗?
最近,外贸圈子有点炸锅了。美国又对中国商品加了一波关税!听着就头疼吧?而且这波关税一叠加,最高税率直接飙到 45%。不少外贸商家都开始焦头烂额,订单减少、客户砍价,甚至有人直接不下单了。为了应对这种局面,货运代理们开始推荐一种“曲线救国”的玩法——转口贸易。简单来说,就是货物先绕到第三国,再从那里出口到美国,试图规避高额关税。
【事件经过】
事情要从 2024 年 3 月初说起。这时候,美国对中国商品又加了一轮关税,直接在原本 25% 的基础上再加 10%,综合税率一算,最高能到 45%。这税率一出,直接让不少外贸商傻眼了。温州有个做手机配件出口的商家,平时就靠几个美国客户撑着日子过,这下客户一听关税涨得这么狠,直接就不下单了。还有人更直接,要求卖家降价 10%,双方平摊这关税的成本。可说白了,卖家降价就是割自己的肉,能不难受吗?
也不是所有人都被打得措手不及。有些商家早有准备,比如两年前就跑到柬埔寨找了工厂合作,部分产品在那里生产,规避了这波关税风暴。可更多的外贸人没那么好运。他们既没能力自建工厂,也没找到合适的海外合作伙伴,只能硬着头皮想办法解决眼下的问题。
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,货代们嗅到了商机。他们开始建议外贸商家试试转口贸易。这个操作说起来不复杂:货物先出口到第三国,比如东盟国家或者日本,然后再从这些地方出口到美国。因为第三国的商品有的税率低,有的甚至是零关税,这样一来,似乎可以绕开美国对中国商品的高额关税。
要说转口贸易这事儿,其实早在 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时就有人用过。那会儿特朗普掀起关税大棒,中国企业为了省钱,不得不转战第三国出口。根据一些证券机构的数据,像东盟和墨西哥这样的地方,近几年转口贸易的增长特别快。到 2023 年,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了 15.5%,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转口贸易在作怪。
但转口贸易真有那么简单吗?货代们倒是很卖力地推销这门生意。他们会帮商家搞定货物运输、换柜操作,甚至还能找第三国的“买家”配合。但问题是,商家们并没有那么冲动。货代虽然接到了不少咨询,但真正下单的客户却没有想象中多。
一是因为有些商家早就想到了对策,比如直接在海外建厂,根本用不着转口这么绕。二是因为很多企业还在观望。毕竟美国的关税政策变来变去,说不准哪天就取消了,贸然投入转口贸易,得不偿失。再说了,这种“曲线救国”的操作,成本可不低。
先说运输费用吧。比如货物从马来西亚转口到美国,一个小集装箱换柜的费用就要 1700 美元到 1800 美元;如果是印尼,那就涨到 2600 美元到 2700 美元。再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,算成本可不低。有些货代甚至按货物的价值收取 5% 到 10% 的服务费。对于那些货值低、利润薄的商家来说,这就根本不划算。
有个做家居百货出口的商家算过一笔账。他们的产品货值低,关税虽然高,但转口之后也没省下多少钱,还白白多了一堆麻烦。相比之下,那些货值高、关税更离谱的商品,比如家具、汽车零部件、玩具什么的,可能更适合走转口贸易。
可即便如此,转口贸易里还是藏着不少坑。首先是原产地的问题。有些第三国跟美国签了关税贸易协定,必须是当地原产的产品才能享受低税率。可要满足这个条件,货物在第三国得经过一定程度的加工。而实际上,很多转口贸易只是把货物放在第三国换个柜,根本不符合加工要求。如果被查出来,那就是违规,甚至可能被认定为走私。
此外,报关的过程中还可能出问题。有些货代会为了省事或者避税,直接改货物的品名或者数量。这种操作一旦被海关查出来,轻则退运,重则罚款。曾经就有货代因为虚报品名,结果海关化验发现不对,货物被退回,客户直接损失惨重。
还有更糟的情况,比如资金风险。有些第三国对外汇管制特别严,客户的货款要等很久才能到卖家手上。印尼、阿根廷这些地方尤其明显,有时候回款周期长达 8 个月。更别提还有一些不靠谱的货代,直接卷款跑路,商家货款两空。
美国客户对这种操作也并不买账。大客户往往要求验货验厂,确保产品是真正在工厂生产的。而转口贸易这种“绕道”的方式,很多时候难以通过客户的验收。
虽然转口贸易听起来是个不错的应对办法,但实际上,它更像是中小外贸企业无奈中的选择。那些有实力的大公司,早就另辟蹊径,比如直接在海外设厂,把生产链搬到东南亚国家。相比之下,转口贸易不仅成本高风险大,还可能牺牲利润,甚至失去客户的信任。
也不能否认,在目前的情况下,转口贸易还是有一定市场需求。只是未来如何发展,还得看美国和第三国的关税政策会不会进一步调整。比如越南最近对转口贸易的要求就变得更高,美国对墨西哥的关税政策也时不时变来变去。对于外贸商家来说,2024 年注定是个变化多端、充满挑战的一年。
在这件事上,网友们的评论可以说是五花八门,有的让人深思,有的让人喷饭。咱们一个个捋一捋。
有的网友直接开怼:“这转口贸易不就是变着法子绕路吗?看着挺聪明,其实就是花钱买安心,最后羊毛出在羊身上,谁也讨不了好。”说得直白,绕这么一圈成本高了,利润没了,最后可能还赔个底儿掉。
还有人从风险的角度吐槽:“万一美国那边海关认定你造假,直接扣货,那损失谁赔?货没了,钱也打水漂,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?”这话听着扎心,但也确实是个问题。想要靠转口抄近道,万一被查,后果能有多严重,谁都说不准。
也有比较乐观的网友,说话带点调侃:“转口贸易就是咱外贸人的‘田忌赛马’计策,绕道走,也算是智慧吧。但这计策能不能成,还得看美国那匹‘马’跑不跑偏。”幽默归幽默,这话其实也点出了关键,美国的政策变化才是最大的变数。
还有人吐槽货代公司:“货代一个个都挺能忽悠,这个低关税、那个零关税,说得天花乱坠,真出了事儿又有几个敢负责?”这种话让人听着有点酸,但好像也反映了大家对货代行业的不信任。毕竟谁都怕被坑,特别是那些小商家,抗风险能力差,稍有闪失就是一场灾难。
更有网友站在美国客户的角度分析:“你绕来绕去的,人家客户又不是傻子,验货验厂一看就知道你这货哪来的,直接拒绝合作,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?”这观点虽然听着有点打击人,但确实让人不得不考虑,客户信不信任这种操作也是个大问题。
也有网友分享自己的经历,说得相当接地气:“我们公司之前试过转口,一开始还挺顺利,后来换柜那环节出问题了,货柜被拖在港口半个月,最后客户不干了,直接取消订单。这事儿搞得我们半年白干。”听完这话,不少人估计都会打消转口贸易的念头了。
也不是所有人都唱衰。有网友表示:“确实有风险,但比起眼睁睁看着客户流失、订单黄了,总得试试吧。做生意就是赌运气,有时候不冒险就没机会。”这话听着像是鸡汤,但也挺符合不少中小企业的心态,毕竟没得选的时候,只能硬着头皮上。
一些网友还提到了东南亚工厂的话题:“现在大家都往东南亚跑,不是没道理的。与其冒着风险转口,不如直接把生产线搬过去,踏踏实实赚点钱,省心还安全。”这话听着靠谱,但可不是谁都能负担得起搬厂的成本。
更有网友开玩笑道:“转口贸易这事儿听起来就像是谈恋爱绕弯子,明明喜欢一个人,却非得通过朋友介绍,搞得复杂又累人。最后还不一定成功。”这比喻虽然有点离谱,但不得不说,还挺形象。
也有人对转口贸易表示理解:“有些小企业真是没办法啊,建厂成本太高,直接出口又赔不起关税,转口虽然麻烦,但至少还能撑一撑,总比坐以待毙强吧。”这样的观点让人感觉很现实,中小企业的无奈也确实让人心疼。
有网友幽默地了一句:“转口贸易就像是走迷宫,出口在哪儿不知道,路上还可能踩坑。可问题是,不走迷宫,连走的机会都没有。”这话虽然带点调侃,但也算一针见血。
各位看官你怎么看的?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。

